□冉一村
  12月2日一起“老外街頭扶大媽被訛詐”的新聞頗引人關註。無他,就是因事件發展一波三折:當眾人初讀完報道,正欲借該婦女之“行徑”痛斥國人劣根性時,卻隨著當事人的發聲和其他目擊者的證言,情節陡然而轉,媒體又將焦點直指老外—住商—說撞人之事是有的,婦女的行為並非訛詐。於是,眾多網民和媒體旋即陷入尷尬,讀者也如墜雲霧,分不清事實究竟為何。
  事實究竟為何?誰才是真正的受害人?答案一系統家具時半會兒無從弄清。但首先需要我們弄清的是,每當一個突發事件發生,媒體免不了發出自己的聲音,但何時發聲、怎樣發聲才是上選之策?這個問題不解答明白,事件當事人則難免承受輪番的輿論壓力。
  面對網絡傳播的洶洶來勢,傳統媒體早已坐立難安,於是痛則思進,他們明白自己之所以陣褐藻醣膠地失守,無非是輸在了速度上,於是開始盡可能地搶時效,一個事件甫一發生,只要被其認為能抓住眼球,就會被收羅進版面上或鏡頭中。如此一來,時效是有了,真實性卻難以保障。諸如上引之實例,在生活中已屢見不鮮。當這樣的事出得多了,身為媒體從業者,不應視為平常,而當捫心自問:這樣不問來由地發聲,究竟是否合適?
  社會越是浮躁,傳統媒體越是應該擔當起維護輿論理性的責任。小小個案值得反思:失去對真相的探尋,所有的情緒和表達都是廉價和不負責任的。當一個事件突然發生,多數民眾還是傾向於從傳統媒體中尋seo找權威和理性的聲音。這對於傳統媒體,無疑既是鼓勵,亦是壓力,既不能缺位,也不應亂髮聲,而當始終固守媒體應有的良知和操守。
 
(編輯:SN009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m74tmlqg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