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7月3日電 題:吉爾吉斯市場里的中國商人
  中新社記者 李德華 閆文陸 殷春永
 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,吉爾吉斯斯坦地理位置優越。特別是首都比什凱克已成為吉爾吉斯斯坦中亞商品集散地。在這個只有百萬人口的城市,大大小小批發市場近10家,如中海市場、麥迪娜市場等,都算得上是當地有名的“中國商城”。
  這些市場的存在,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,提升當地民眾的生活水準。這其中,來自中國的商人功不可沒。中國新聞社“新世紀絲綢之路華媒萬里行”採訪組近日採訪了比什凱克市中海市場,瞭解並感受中國商人工作和生活上的喜與憂。
  中海市場是中亞最大的商品批發、零售綜合市場,和中國常見的大型批發市場相比,相同的是都比較熱鬧,人員車輛絡繹不絕;不同的是中海市場比較簡單,鋪面都是用集裝箱堆疊排列出來的,每個鋪面由上下相疊的兩個集裝箱組成,下層開門賣貨、上層存貨,中間相連,從外面看是一排排的集裝箱,乍一看還以為是集裝箱市場。
  “不要小看這個市場,中國的商品就是通過這裡源源不斷地進入中亞各國,甚至歐洲”,來自雲南的客商王富強說。
  從2005年來到吉爾吉斯斯坦,王富強一直在中海市場發展。“上世紀90年代我就在廣州、深圳那裡給家電企業打工,後來到烏魯木齊時,經朋友介紹來到這裡,感覺有機會就留下了。當然,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不想再給別人打工了。”
  在王富強創業的同時,中海市場也在不斷發展,最直觀的表現是鋪麵價一路上漲,“我所在這片區域,2005年一個集裝箱鋪麵價格是1萬美元,現在需要5萬美元。”
  記者看到,中海市場內商品門類繁多,從服裝、電器到漁具,林林總總,主要是輕工業產品,它們占據市場絕大多數份額。
  “這裡的商品大部分是‘中國製造’。”王富強說。吉爾吉斯斯坦與中國毗鄰,中國是製造業大國,而吉爾吉斯斯坦把自己定位為中亞區域商品的集散地,商場內出現諸多“中國製造”一點也不奇怪。
  不過,這也是讓經營家用小電器的王富強憂心的地方。吉爾吉斯斯坦只有500多萬人口,消費市場容量有限,王富強們的貨物必須通過吉爾吉斯斯坦轉運到烏茲別克斯坦、哈薩克斯坦等國才能盈利。
  “2010年以後,吉爾吉斯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、哈薩克斯坦間的海關閉關,兩個國家的採購商不能到中海市場來提貨,所以我現在的生意也不太好做。”
  他舉例說,對別國市場的批發業務停滯後,鋪面的營業額也明顯下降。“我現在處於走一步看一步的狀態,實在不好了,就離開這裡。之前這個市場大部分是中國人在做,現在已經減少了很多。”
  王富強萌生退意,除了批發業務不好做,還有其它一些因素。如,吉爾吉斯斯坦的投資環境仍有改善之處,攻擊中國商人的事件時有發生。“不過,如果海關閉關的問題能夠解決,很多客商還會回來的,畢竟吉爾吉斯斯坦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地理位置非常好,適合發展貿易。”
  與王富強不同,來自浙江、持有吉爾吉斯斯坦“綠卡”的劉明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吉爾吉斯人。“我和愛人2008年在比什凱克買了房子,我們很喜歡這裡,天氣好、空氣好,食品好,回浙江生活已經不習慣了。”
  劉明的生意是為當地的商店或小型超市提供貨架,面對當地市場做零售。這和王富強有很大的不同。“我們一邊生活,一邊工作,也沒想到要賺多少錢,只要生活充實開心就好。”
  同樣的環境,因不同的工作業務,不同的生活態度,對市場的看法會有不同。年逾六旬的劉明,1992年到哈薩克斯坦做生意,一獃10年,然後來到吉爾吉斯斯坦,如今讓他閑不下來的已經不是生意,而是生活方式。
  毫無疑問,包括中海市場在內的吉爾吉斯斯坦諸多市場,設施、環境相對簡陋,但在吸納周邊國家眾多商品的同時,也滿足當地民眾的生活需求,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發展不斷深入,相信市場形態會進一步升級。(完)  (原標題:吉爾吉斯市場里的中國商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m74tmlqg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